跳轉到內容
重要演辭及新聞稿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出席灼見名家第三屆財經峰會大灣區新商機主題演講(只有中文)
2021年05月07日

以下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今日(五月七日)出席灼見名家舉辦的第三屆財經峰會就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新商機的主題演講全文:

多謝文社長(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的介紹。我到任這個崗位剛剛超過一年,得到很多好朋友的支持,在創科之橋,我們一步一腳印,大家都為香港做了一些我覺得是向前行的事。今天我很高興來到灼見名家第三屆財經峰會跟大家談談,題目是「2021大灣區新商機」。

我來這裏之前想了想,香港要再出發,創科製造新機遇,我們這群好朋友、業界翹楚可以做些甚麼?我即時想起《舊唐書•魏徵傳》裏面有幾句話,我想大家都聽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何我會突然想到這個?因為我看到香港開埠百多年,我們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其實密不可分。如何能夠深切體會這個道理,而在不同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我們如何可以貢獻國家的發展?如果看得通,做得到,我們就可以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這是我自己深刻的體會,我相信在座的朋友應該對大灣區發展很投入,相信大家都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個道理。

要談大灣區的發展,我覺得先看看大家有沒有留意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有留意。我自己選了當中兩個段落與大家分享。其中一個是大灣區的發展是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第二是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我自己有一個感覺,國家過往40年,可能在座的朋友有些比較資深都會看到,整個國家過往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創新。經過40年後國家已經做得非常非常出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可以再往前呢?一定要創新。

於是大家想,大灣區有甚麼特色?我的感覺是「一國兩制」,這亦是我們在制度上非常大的優勢,可以在一國之下,有兩個不同而且以往大家認為很難融合的制度:一個是資本主義,一個是社會主義。但我們可以透過「一國兩制」、可以為大灣區,推動這個制度的創新甚至可以做到融合,最後建設一個開放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要做甚麼呢?第一,要集聚國際的創新資源;第二,要優化創新制度及政策的環境;第三,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實力;最後,要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科技高地及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這就是政策要創新。

究竟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相比其他灣區又是甚麼一回事呢?我做了少許分析,希望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常常談及的其他灣區,包括東京灣區、紐約大都會灣區和三藩市灣區。大家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而且確有其特色。面積我們最大,範圍亦涵蓋「2+9」很多內地的城市,我想大家特別留意,中間就是香港、澳門,「一國兩制」,三個管轄區。人口7 200萬,不是最大也是第二大。我們的大灣區GDP佔1.7萬億美元,大於澳洲和南韓。服務業佔的GDP比例,大家都看到剛才我特別顯示出來,我們是66.1%,意思是甚麼呢?就是相比其他灣區,我們服務業佔的比例仍然大有可為,亦有一個很大的擴展空間,而香港自己本身的定位,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我們的專業服務非常之強。正正大灣區這個數字列表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大灣區這麼大的經濟區域,在服務業,我們仍有很大可為之地。

最後一點,重點行業。大家可以看到東京灣區是汽車、石油、金融,一些高端製造業和金融;紐約主要是金融和房地產;三藩市以科技為主。至於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特色,我們「夠齊全」,包括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都市,科技產業方面,我們有很多龍頭的科技產業在深圳。專業服務、製造業更加不用多說,香港有一個強處之餘,廣東、東莞亦有很強高端製造力,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要留意,我們如何能夠做到互相協作、共通,是我們的挑戰。因為歷史發展緣故,我們回歸了20多年,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在制度之下,能夠有一個創新,令我們整體區域能協作得更加好。如果協作得好,我們是這麼多個灣區之中,整個產業鏈最齊全的,特別是創科的產業鏈。

為何我會這樣說?創科,大家都理解,其實是一個一連串的過程,先是有一個基礎科研,基礎科研完成了,可能在大學的實驗室,我們會進入應用科研,當應用科研開始成熟,我們要開始試試不同原件的製造,去看看不同的設計,最後我們會將這個產品進行生產,成為成品,可以去到市場。最後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專業服務要做一個支撐,法律、市場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等等,這些專業服務都要去支撐着這件事。當然,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做到成品上市後,我們可以上市融資,將它做大做強。

總體這六個環節,是同時都要存在,我們才可以將創科成果,成為一個經濟的新動力,而這六個元素,暫時來說,是在大灣區不同的城市各有優勝之處。香港自不然是我們的金融、上市融資、我們的專業服務,我們是很強的,但大家可能未必知道,就是說,香港有五間世界100強的大學,我們的基礎科研非常非常之強,在大灣區,我大膽說,暫時是首屈一指。但奈何我們的應用科研、原件製造、高端生產,香港本身因應不同的限制,包括市場不夠,或者配套未必盡善盡美,我們的土地亦不太足夠,所以如何能用好大灣區周邊城市,它們的強處,從而真的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是我們現在面對、需要做的工作。

大灣區的創科機遇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國家其實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做得非常之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數字,《金融時報》世界500強的企業,二○一○年我們國家有54間;到了二○二○年,已經翻了一番,有133間,超越美國成為榜首,而且其中有25間是創科企業。在數字經濟和電子商貿方面,剛才我很高興,聽到有很多講者的分享和問答,大家都會強調,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新經濟體,我們應否還在用一個傳統的思維去進行我們的業務發展呢?其實電子商貿和數字經濟正正給予我們一個契機,就是如何利用科技可以無遠弗屆,可以做到我們的市場。而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再說一些數字,於內地從事研發的人員超過400萬人,是世界第一;5G的專利技術亦是世界第一,還有一點我自己找到的,廣東省高新科技企業共有近50 000間。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國家、自己大灣區一個非常大的支撐位,去推動創科發展。

「十四五規劃」剛出台,定下我們要展望二○三五年的經濟實力,包括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要大幅的躍升,最後要進入一個創新型國家的前列,所以國家亦定性、定位,我們一定要以創科、創新為目標。總體目標我們要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及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其實這幾個目標大家都理解,是一個時代的召叫。為何我會這樣說,我們國家已經到了一個關口,我們40年改革開放要再往前行,我們不能再用從前的方式做一個世界的工廠。我們應該去到一個世界的科技強國,然後才能支撐國家繼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理解到,好像剛才陳(冠華)教授所說,我們有些地方被人「卡脖子」,簡單說就是被人「摙着頸」。如何能夠透過自身的自強,將這些對我們的限制,我們可以超脫它,我們才可以再往前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這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一個召叫。

國家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其實有特殊的意義。我們香港一向強調,我們可以為國家做的就是「引進來」、「走出去」,亦即是說國內國外雙循環我們都有共識。我自己做過分析,當然這個分析可能亦要經過一些驗證,請大家再給予意見。

國家所需,我們需要加強原創性,引領科技的通關,加強基礎研究。國家在創科科研去年投資了26,000億元。基礎科研,1,500億元,大約佔5%至6%。但是香港,我們對科研投入了260多億元,超過一半是基礎科研。所以大家看到,當然我們實體投入的數字未必有國家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那麼多,但實際上,因應我們本身歷史發展的緣故,我們自己大學的科研單位在基礎科研,我們投入非常之大的比例,所以我們在不同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所以我覺得香港的大學是有我們的能力貢獻國家所需,就是在基礎科研作出貢獻。其中國家亦定下一些範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我們不是事事都能、事事都強,但是有兩方面,比方說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科技,這是我們香港非常有實力,可以作出貢獻。

至於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一切創科以人才為本。我們香港更可以作一個貢獻。回看整個歷史發展,我們定位香港是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很多海外朋友,如果回國服務,他們可能或許願意以香港作為一個跳板。我們怎樣可以用好自己這個長處去招才引智,幫助我們國家引進人才,現在我們有不同的計劃進行中,包括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但是要做好我們的貢獻,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我想最基本,香港一定要有一個平穩的社會。所以中央支持《香港國安法》,以及近期我們推動完善選舉制度,正正就是希望能夠為香港回復穩定的環境,從而我們大力推動創科,推動經濟重建。

除了政治體制、國家安全工作外,實際上,我們亦利用香港的優勢,不斷推動香港為國家的貢獻,特別在創科的貢獻。今早財政司司長已經說了很多關於財政安排、推動經濟的政策。我想強調一點,就是我們上市制度的革新。很多從事醫療企業、生命科技的朋友應該都會感覺到,香港經過上市制度的革新,現在是容許未有利潤,甚至未有收入的生命科技公司可以在香港上市。短短一段時間,我們已經有31間公司透過這個制度上市,香港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生物科技基地。我期望未來五至十年,我們應該會是全世界最大,但是我想強調,這只是金融體制之下的一個成果,我們正運用我們的傳統的強處去做好這件事,但實際上怎樣可以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有一個實體生命科技研發,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怎樣可以做好這件事呢?其中一個便是怎樣能夠做到大灣區打通創新要素,包括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物資流,我不一一細說。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可以透過稍後互動環節我再說清楚些,為何這四個「流」如此重要,還有我們怎樣做好這件事。

我特別想說科研人才,因為一切以人才為本。如果要做好創新科技推動,一切以人才為本。接下來我會特別提及兩個計劃,一個是研究人才庫,第二個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我知道司長今早已經提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但我想加多一個角度去說這件事。因為當我們正談論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一群青年人,特別是創科人才了解我們國家,特別是大灣區創科的發展。如果連這個也不了解,我們如何可以協助國家「引進來」呢?怎樣可以引進創科機構、創科人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除了協助我們的青年人去擁抱大灣區發展機遇,實際上亦協助國家「引進來」、「走出去」這個香港所長的工作。研究人才庫同樣是透過不同的財政資助,協助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去做研發工作,讓他們在事業上,在開展的階段能夠有政府財政支持,從而加強我們香港的人才庫。

談到融進大灣區,我們必定要談香港自身所長,即基礎科研,所以要加強相關工作。此外,我要談談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這亦是香港如何用好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協助我們招才引智。有人才但缺乏地方,我們也沒法做好,所以我們在這段時間亦要努力推動科研基建設施,幾個不同項目現正推動中。稍後,我會更詳細地講解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另一個我想提的是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這個是比較有香港特色的工作。正如剛才所説,我們要協助大灣區、我們的國家招請人才到港。除了剛才所説個別的傑出創科學人外,我們亦會透過給予大學財政支持,吸引海外學者來港。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有重點兩個範疇,是香港強的兩個範疇:一個是人工智能、機械人,第二個是生命科技。過程中,我們透過自身數間世界知名的大學,去吸引海外科研大學及研發機構落戶香港,與本地大學合作,把科研項目於香港落地,從而達到產業化,整個過程正正是「引進來」、「走出去」 的概念。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若一切順利,將會於二○二四年年底開始有第一幢樓宇。其位置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簡單來説,與深圳園區只有一河之隔。我們會與深圳科創園組成一區兩園,簡單說,我們會與深圳更加高度融合,我在此作簡單介紹。未來,我有一個計劃,而我的團隊亦正推動中。我們可能將會有一條行人或單車橋,將來連接深圳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學園。簡單說,將來你如果是我們園區的租戶、我們的科研人員,你可以自由地在行人橋上來往深圳,從而可以加強大家融合。此事絕不簡單,因過程中牽涉很多岀入境、很多海關等的問題,但我們希望透過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個一區兩園的概念,可以為大家打破所謂跨境人才流之間的限制。二○二四年才開始有第一幢樓宇的園區,怎樣可以早着先機,更早協助企業走入大灣區,所以於二○二四年之前,我們會於深圳福田區租借大樓,讓香港企業可以早點落戶深圳園區。我們科技園公司亦會於深圳園區組成科技園第二中心,從而加強兩地溝通。

最後一張(投影片),容我作一個基本宣傳。本地研發總開支經過政府多年的努力,由二○一四年的167億元,增加至二○一九年的263億元,增加57%;初創企業由二○一四年的1 100間升至二○二○年的3 360間;聘用人數由2 000多人增至超過12 000人;創科融資增幅倍計,甚至十多倍。這些是香港特區政府過往努力的成果,而這些成果會成為堅實的支撐,可以令我們於創科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好地合作,最後可以把我們的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

如果大家想記得起我剛才20多分鐘說過甚麼,我相信有些困難,但我希望大家記得這十個字(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將來香港,甚至大灣區創科之路,就是把傳統產業科技化,一個例子,就是金融科技。金融,我們是做得非常好,但如果我們能夠鞏固優勢,請大家記住,一定要把這個傳統、乘風的產業科技化。同樣,我們要再往前行,推動創新能力,必定要把大學科研成果做到產業化。這十個字,我們希望整個香港、我們創科業界牢牢記住,我們要把傳統產業科技化,亦要把大學本身的科研項目成功產業化,香港才能在創科有一個發展機遇,多謝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