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今日(十二月十日)出席「香港新坐標:大灣區機遇與角色」高峰論壇的致辭全文:
張總裁(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集團行政總裁張裘昌)、陳總編輯(明報總編輯陳錦強)、Dominic(明報執行總編輯劉頌陽)、各位明報的好朋友、各位嘉賓:
大家好!很高興出席由明報舉辦的「香港新坐標」大灣區機遇與角色高峰論壇,與各位分享對大灣區創科發展的展望。
國家一直是香港的堅實後盾。今年三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賦予科技發展、自主創新一個核心的位置,奠定國家要發展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並同時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科技部於今年九月初的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宣介座談會上宣布多項新惠港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香港的創科發展,充分反映了中央對香港以至大灣區創科的重視,而大灣區建設正好為香港提供一個融入國家的最好平台。
過去四年多,本屆政府循八大方向開展及落實一系列創科政策,並史無前例地投放超過1,300億元,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打穩基礎,讓香港在創科路上能行穩致遠。隨着各項創科政策及措施的順利開展及落實,香港現時整體的創科生態環境可謂是生機勃勃。各項有關研發、人才、初創及投資的數字在近年都有非常非常理想的增長,同期更見證了十多間本地孕育的獨角獸的誕生。近年,我們在一些與創科有關的國際排名上的表現亦相當亮麗。其中,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1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二,當中在科技方面的表現更被評為世界第一。香港作為一座只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擁有五所全球百大的大學,實力備受國際肯定。
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香港創科發展帶來難能可貴的黃金機遇。特區政府將繼續發揮香港的優勢,以全新思維、全力全速發展創科,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外循環」及「內循環」兩方面貢獻「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我們會繼續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圈,全面覆蓋科研、融資、生產以至市場化,同時加強與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創科合作,讓大灣區各城市的發展可以相輔相成,使創科成為區內新經濟引擎,帶動經濟轉型,創造更多元就業機會。
研發為創科發展的根基。「十四五」規劃提出瞄準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正是有充分的優勢。香港有兩所全球前50名的醫學院和國際認可的臨床試驗中心,同時設有四家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承認的臨床試驗基地,其符合臨床試驗相關標準要求的數據,亦廣泛獲國際有關機構認可。此外,香港的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有八間是從事與生物科技相關的研究。特區的創科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現時有28間實驗室,當中亦有16間是從事與生物科技相關的研究。香港創科界可說是人才輩出,我們擁有多位世界級權威專家,獲得海內外的多個科學獎項,其研發成果更獲世界多國採用,成就廣受尊崇。香港絕對有能力可以發揮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優勢,更好回應「國家所需」。故此,特區政府計劃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設立一個新的中心,就是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當中包括生物醫學、化學、物理、工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應用於預防、診斷、藥物開發、外科微型機械人、先進治療、康復等範圍。事實上,要大力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發展,臨床數據等配套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們有一個很獨特的優勢,因為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累積了40多家醫院及100多間專科診所超過20多年的臨床數據,醫管局亦會與科技園公司探討合作使用好這些數據,支持研發用途。
如果說研發是創科發展的根基,人才就是發展創科的關鍵。政府一直循培育、挽留和吸引人才,多管齊下地壯大香港的創科人才庫。在培育本地科研人才方面,我們充分明白要從小做起,故此今屆政府在這四年多以來全方位由小學至大學畢業不同階段,推出不少新計劃,包括在近兩年陸續推出中學IT創新實驗室和奇趣IT識多啲計劃,通過課外活動加強中小學生對創新科技的興趣及認識,從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另外,我們在二○二○年推出了創科實習計劃。很多時有朋友提醒我,說很多STEM學生在畢業後因為對STEM或創科研發不是很認識,所以選擇投身其他行業。這個創科實習計劃正正以資助方式,讓創科企業聘用STEM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學期內進行實習,讓他們在學期間便可體驗與創科相關的工作,培養他們的興趣並增進了解,在畢業後更願意投身創科工作,計劃至今已讓超過4 000名學生受惠。最可喜的是,我們做了一些調查,超過九成創科公司的僱主非常滿意這些實習同學的表現,有88%的同學在完成實習計劃後,期望畢業後投身創科工作,所以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年輕人一個機會、一個體驗,可以推動及吸引他們加入創科行業。
當然,在畢業後仍然需要一定的支持。我們整合了研究員計劃及博士專才庫成為新的研究人才庫,目的是資助合資格機構聘用本地研發人才。有時候有些老闆跟我說:「初出茅廬的同學對工作不是很了解,我寧願選擇一些有經驗的朋友支持我們的研發工作。我負擔不起,亦沒可能投放這樣的時間培養一群剛畢業的學生。」我覺得這是公道的。因為這些人才可能在幾年後會轉到其他公司工作,對老闆不是很公道,所以政府負擔這個支持。我們連續三年,只要研發公司願意投放時間精力培養畢業生,無論是大學本科、碩士或博士,政府連續三年,博士生最高每月32,000元,連續三年資助研發機構聘用本地畢業生做研發工作,從而解決剛才所說老闆們有關「培養人才後他們會離開、我為何要投資培養這些年輕人」這個憂慮,不用擔心,香港特區政府為香港社會、企業提供資助,令這些企業可以更加有誘因培養年輕人。這個計劃亦非常受歡迎,自二○一七年至今,有關計劃已資助5 000多個研發崗位,即是有5 000多位年輕人透過計劃加入香港研發團隊,壯大香港以至大灣區的人才庫。
至於吸引其他地方科研人才來港方面,剛才提到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就是匯聚海內外人才的重要平台。首兩個分別專注於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以及專注於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平台,已有28間由本地機構與世界級科研機構合作成立的實驗室,匯聚過千全球各地頂尖科研人員,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另外,大家都可能知道,政府於今年推出新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資助大學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其團隊來港參與教研。第一批次共有超過100多名學者及其團隊申請,我們選擇了40多名傑出學人,他們及其團隊正陸續來港支持香港的教研工作,壯大我們的人才庫。
科研基建亦是創科生態圈的重要一環。全面落成後的港深創科園將會是本港歷來最大型的創科平台,有關基建正如火如荼地全速進行。第一批共八座樓宇預計在二○二四年年底起分階段落成,我們亦正研究如何令節奏再加快。就長遠土地和科研基建計劃,行政長官於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多項具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包括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下,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將會整合為佔地約24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成為匯聚創科人才工作及生活的宜居宜業綜合社區,為創科發展提供更好的配套,並吸引海內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開拓新的產業,構建更大的發展平台。新田科技城亦可支援初創企業發展,為青年人創業提供便利環境,提供更多優質的發展和就業機會。就剛才提及的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我們與不少生命健康初創或大型企業聯繫,它們均看好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和大灣區市場的潛力,而新田科技城正好可為相關的科研及先進製造業提供土地。
新田科技城將會聯動深圳河對岸的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共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匯聚海內外人才,極具條件及優勢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我期望這540公頃的土地將會成為國家,甚至整個亞洲新的Silicon Valley(矽谷),我是絕對有信心。在未來的五至十年,我們將會見證新矽谷的誕生,期望大家大力支持。另外,《發展策略》亦建議升格為新界北近流浮山,興建一個新的、媲美數碼港的科技旗艦店。這其實是瞄準前海的發展,希望香港能更有力參與深圳前海的發展,這亦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方向。
事實上,香港在創科路上一直和其他大灣區兄弟城市攜手合作。其中,港深兩地政府正共同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今年九月,兩地政府簽訂了合作安排,為發展區定下合作方向,並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包,將深圳、香港兩地相關的政策連結一起,做好推廣,令有興趣來大灣區發展的朋友,可以看到香港的優勢連結深圳的優勢,一同吸引他們落戶大灣區。我們非常高興,這亦是剛才行政長官所說,「四新」精神落地的實例。
此外,科技園公司已率先在深圳科創園區承租及管理部分地方作為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可先行落戶,把握發展先機。在港深兩地政府的促成下,科技園公司與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就此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科技園公司已啓動設立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的工作,並在深圳園區內的深港聯合辦公室已開始運作,積極為進駐分園的創科機構及企業提供一站式落戶服務。另一方面,科技園公司亦會在深圳分園開設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InnoAcademy),為大灣區創科人才提供資源中心、培訓樞紐以及交流平台三個重要功能的全方位服務,並會設立大灣區創科快線(InnoExpress),培育初創和支援大灣區科技企業引進外資,走向全球,發揮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角色。這些舉措將持續培養新一代創科人才,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落戶合作區,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創科人才高地。
國家的大力支持及大灣區的龐大市場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及光明的前景。事實上,內地至今在科研資金方面,剛才行政長官已提到,已批出超過4.4億人民幣給本地的大學及科研機構。而科研物資方面,至今已有四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獲批,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進行科研工作。同時,本港大學亦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陸續設有越來越多的分校,包括已開始運作的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於珠海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辦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而香港科技大學亦正在廣州南沙籌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預計在明年九月開始可以招生。我們會探討擴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至涵蓋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所設分校,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而科技園公司將與本港大學的大灣區分校建立香港的孵化中心網絡,這些都是為便利為初創企業培訓人才並提供支援,並為有意來港工作的創科人才提供資訊及相關協助。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人才、資金、物資、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
展望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致力落實好各項創科措施、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建設高水平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深化大灣區內的創科合作,引領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高質量建設,為國家的創科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剛才行政長官在其致辭中呼籲大家十二月十九日一定要參與立法會選舉投票。事實上,今次選舉是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立法會換屆選舉,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尤其我自己覺得,對創科發展至為重要。我再一次呼籲,希望大家十二月十九日,用好大家手上神聖的一票,為香港選賢任能,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多謝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