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四月九日)上午舉行抗疫記者會,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亦有出席。以下是各人的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今日我聯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向大家介紹我們在抗疫工作中如何應用科技,特別是本地研發的科技。事實上,我去年七月的抗疫按月報告就正正以「科技抗疫」為題,但自三月九日主持抗疫新聞發布會以來,我們未有重點介紹過有關於科技的應用,所以今天趁此機會向大家說明。
不過在介紹抗疫科技前,都想再次呼籲,今天是四月九日,亦是特區政府推行全民連續三天、每天自我進行快速抗原檢測行動的第二天,本人已經完成快速抗原檢測,相信Alfred(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也完成了,在此呼籲全港市民繼續支持這個行動。我相信在今天四時三十分的新聞發布會上,衞生防護中心會向大家交代通過快速抗原檢測自我呈報個案的數字;據我所知,個案數字比前一天高,但不是指數式上升,因此無論為他們提供家居支援或安排進入隔離設施,都完全在政府能夠處理的範圍內。
我們這次選擇以科技抗疫為主題,是因為早前——我想是幾天前——公布了「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得獎名單。近年每一年,特區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屢獲獎項,如非社交距離措施正生效中,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慶祝會祝賀得獎的研發機構或個人,當然現時難以在短期內安排祝捷會。早前「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公布的香港得獎名單,有不少都與抗擊新冠疫情有關,即特別為了配合抗疫而研發的產品,今天在此也展示了部分產品,稍後Alfred會向大家介紹。據我所知,至少有17個獲獎項目跟抗疫有直接關係,其中四個奪得金獎,包括大家很熟悉、我們時常在新聞發布會提及的新冠病毒污水監測裝置——團隊發明了一個新裝置,可更方便地在香港的排污系統中抽取污水作新冠病毒監測,而我們每天有不少工作都以污水監測中的病毒量為科學基礎。當然,有此成績絕非偶然,我們在過去兩年多能夠廣泛應用科技抗擊疫情,背後相信有幾大因素,特別是特區政府對於創科的大力支持。
特區政府對於創科的大力支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當然是政策推動,由本屆政府開始,行政長官親自主持一個高層次的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推動創科;政策推動亦反映在我們資源投入,已投放超過1 300億元在科技創新發展。我們也很高興見到香港多間大學和科研機構發揮其積極性,不少初創企業亦因此誕生,令香港的科技生態轉趨非常蓬勃。當然,科技發展和應用以至商業化需要資金,所以我們看到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的改革,不少投資基金愈趨願意投資在本地科技發展。由於上述多項工作,我們很高興國家去年頒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說明會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特別是用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
我在此先請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向大家作一個更詳細的介紹。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多謝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市民,早晨。我很高興為大家介紹本地研發的防疫抗疫科技。防疫抗疫是社會的頭等大事,科技可以在不同範疇上提升防疫抗疫效率及準確度,為克服疫情作出貢獻。除了已經被廣泛使用、有超過780萬下載率的「安心出行」、覆蓋600多萬市民的「疫苗通行證」及已有80多萬人登記的「香港健康碼」之外,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期間,特區政府各部門、本地大學、初創和研發機構一直致力使用不同科技方案支援防疫抗疫工作。
在近日全球發明界盛事之一──「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香港代表囊括204個獎項,創歷年新高。當中亦有部分獲獎項目,正如剛才行政長官所說,跟抗疫相關,包括贏得金奬的港大新冠病毒污水監測項目。這項全球首創的科研成果,透過快速監測污水的病毒量,有效揭示不同地區新冠病毒傳播的情況。此科技已經在全港範圍廣泛應用,至今已經採集超過10 000個樣本作分析。第五波疫情至今,配合污水監測結果而進行的跟進檢測,亦為香港找出超過26 000宗初步陽性個案。
除了污水監測外,機電工程署聯同醫院管理局及創科業界研發的同心抗疫高效濾器亦在今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銀獎。此科技可以快速高效地將普通病房改裝成為隔離病房,超過400部高效濾器現已應用於16間醫院及社區治療設施,這個高效濾器今日亦在會場中展示。
研發機構亦是我們在防疫抗疫路上的堅實夥伴。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除了疫情開始期間以極短時間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和香港科技大學研發了「居安抗疫」電子手環及監察系統。他們亦研發一系列疫苗、檢測樣本的實時追蹤及庫存管理系統,更以科技確保運送過程高效安全。另外,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亦研發了一種突破性的納米纖維技術,可應用於口罩,能夠殺滅新冠病毒,大大提升口罩的保護效能。幾天前我亦曾經參觀生產力局(生產力促進局)轄下的汽車科技研發中心聯同本地業界研發的零排放電動「健康車」。這輛「健康車」走訪各區,鼓勵及便利更多市民及早接種疫苗。
另外,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創新科技署於二○二○年推出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特別徵集,以支持防控疫情的產品開發和科技應用。計劃下其中一個大家都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的項目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研發、在公共巴士、安老院舍、升降機等使用的殺菌塗層技術。近日相關技術已經推出新一代多層次殺菌塗層,可以持續五年有效殺滅多種細菌,以及消滅99.9%高傳染性病毒,包括Omicron變種病毒株。我手上就是從香港科技大學取得的樣板,樣板已塗放剛才所說的塗層。塗放塗層後,五年內不需要再噴灑任何殺菌噴劑,亦可以保持殺滅剛才所說99.9%的病毒包括Omicron病毒株。
除此以外,我亦想介紹同時在會場展示的室外消毒機械人「守護」。這個機械人由香港自主研發的5G室外消毒機械人,亦是獲得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的資助。它運用5G和人工智能技術,配備360度全景相機鏡頭,以人工智能識別物體後,再以噴灑消毒劑的形式進行自動消毒。目前「守護」智能機械人已在社區隔離設施和不同的政府場地,包括海濱長廊使用,有助加強公共衞生,大大減低疫情傳播的風險。另外,大家在不少地方都可能見過由生產力局研發,在電梯使用的「kNOw Touch無觸按鈕」,項目於去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最高級別的評審團嘉許金獎,證明香港的科技發展一直獲得國際認可。「kNOw Touch無觸按鈕」現時已經在超過680部電梯完成或準備安裝,當中包括多個屋苑,政府場地、香港國際機場等地點的電梯。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特別徵集共有63個項目獲得批准,總資助額超過1億200萬元。
創新科技署亦整合由我們多個創科夥伴機構推薦的300多個創科業界的防疫抗疫產品及服務,鼓勵各政府部門以科技抗疫。在疫情初期,一眾業界朋友合力在非常短時間內開發互動地圖儀表板,為公眾提供有關疫情的最新資訊,至今平台已錄得超過7 000萬次瀏覽。另外,一眾創科義工早前亦推出線上抗疫資訊平台「疫安通」,整合各項最新防疫抗疫資訊,方便市民一站式便覽。
作為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我很高興剛才有機會為大家介紹香港防疫抗疫科技的例子,這些例子只是眾多防疫抗疫科技的一小部分。大家都可能留意到,這些科技研發過程,都得到政府支持,包括直接資助、公營科研機構的參與、或得到政府提供場地及設施作為試驗場景。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在過去多年為香港創科發展作出大力的支撐。正如剛才行政長官所說,單是今屆政府已經投放超過1,300億元支持香港科技創新發展。從以上我提出的例子大家都會看到香港的科研成果已經漸具規模成效,表現亦得到國際的認同,同時亦已為香港防疫抗疫工作作出重大貢獻。我深信,只要社會各界齊心同行,堅持到底,我們必定可以克服挑戰,穩住疫情,盡快走出「疫」境 。多謝大家、多謝行政長官。
記者:你好。剛剛特首透露了(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呈報數字比昨日高,看到疫情有機會回升,是否會繼續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復課?政府有沒有一個指標,若上升多少就不會放寬,或上升多少就不會分階段放寬?亦看到一日內上升這麼多,是否證明很多人進行了快測?亦有人因此呈報,是否找到一定的隱形患者?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衞生防護中心正在整理具體數字,我剛剛只是預先告訴大家,鼓勵全港市民在四月八日進行快速抗原檢測是有成效的;若不做的話,按一般發展,無論核酸檢測或快速抗原檢測而呈陽性的個案應該會持續下降。我們觀察了這兩星期的趨勢,都持續下降,雖不是很快,現時還有2 000多個個案;但今日下午大家會看到,我相信核酸檢測呈陽性的個案數字會持續下降,但快速抗原檢測呈陽性的個案數字會上升,上升幅度並非如一般預計會突然出現一、兩萬宗個案。早前大家問我,若出現這麼多個案,能否處理好、有否足夠的設施或能力應對?我獲知的情況並非如此。若真的如此,昨晚已經響起警號,便有人會問應如何處理這麼多個案;這是在我們能力內能處理的額外呈報陽性個案。如果只是這種幅度,加上大家一起進行這麼大型的快速抗原測試,而情況都是這樣,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即是說社區內的隱性傳播鏈並不是多得這麼厲害。這亦與我們其他的監測指標吻合,現時無論通過污水監測或「圍封強檢」在一座大廈中找出的陽性個案,或市民因「願檢盡檢」、「須檢盡檢」而到社區檢測中心進行檢測,全都呈下降趨勢,只有約1%,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大家不要看到四月八日經快速檢測呈陽性的個案數字不是很多而失望,大家應該開心,我亦開心。
若這三日的軌跡繼續如此——即個案數字會上升,但升幅不是很大——我們更有信心在復活節假期後,可以按我在三月二十一日公布的工作推展,因當時說只要疫情不反彈並繼續呈下降的趨勢,我們便會分三階段、三個月放寬絕大部分的社交距離措施,學校亦可以在復活節假期後逐步讓學生返回學校進行面授課堂。我認為處理疫情時,使用科學的方法比依據單一數字好——若你說個案數字要下跌至多少就要做甚麼——因為有很多因素,我們要考慮社會接受的程度,亦要考慮若再不復課會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是一個永遠不斷平衡的工作。
我亦想提出一個數字:我已經進行每日發布會足足一個月,如果確診數字下降至每日三位數,我打算結束每日的新聞發布會。我仍很樂意會見大家談各方面的問題,但恐怕大家亦很悶,亦不是有很多關於抗疫的發問,我希望早點在這個場合「消失」,即是說香港的疫情已受到控制,每日公布的確診數字跌穿1 000至三位數。謝謝。
記者:兩位,你好,想問有關落馬洲河套區應急醫院的問題。有傳媒指出,有醫院管理局成員前往醫院時被拒絕和要求他出示綠色健康碼,想問事件是否屬實?政府有否了解發生何事?另外,想跟進現時疫情緩和,想問政府仍會否使用河套區應急醫院?另外,見到確診病人減少,想了解政府如何處理現時的隔離設施,包括位於不同地方的方艙醫院和檢疫中心,政府會否考慮縮減規模,還是將這些隔離設施放置在原地,如同空置?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必須藉此機會,非常感謝中央人民政府、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為我們這次第五波疫情提供大量支援,包括你提及的落馬洲河套區應急醫院。顧名思義,它是應急醫院,當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醫院設施無法應付疫情時,就需啓動這間應急醫院。而早前跟中央說明,由於我們的人手已很緊張,所以整間應急醫院,由建築過程、內裏的儀器配置以至將來營運,都希望能有內地支援,即與去年交付給我們、在大嶼山的臨時醫院──現稱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不同,當時使用香港標準,由建築團隊建成後交付給醫院管理局營運,但深圳河套的應急醫院,當時一直都說由內地幫助我們興建和營運。目前未開始營運醫院,雖部分已交付,但仍未營運,我也未有機會前往,所以不知道何人和為何被拒絕進入;但事實上,特區政府團隊包括發展局、食物及衞生局以至醫管局都一直在對接,因我們都要知道究竟興建或內裏的配置如何。若有醫管局的董事局成員前往,也需看時間是否方便,這並非有權利可內進的地方,尤其是項目在落馬洲河套區受到《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所訂規例賦予其可凌駕香港相關法律的限制而加快建築和建設工程。
第二條提問都已回答,就是何時使用該應急醫院,答案是有需要時就會使用。在疫情期間,尤其經過第五波疫情,我們發覺須有多些備用能力,這亦正如香港出現第三波疫情時,中央援建一間臨時醫院,即剛才所說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提供800張病床,至去年二月交付時,其實確診個案都已下降至很少,但我們都繼續將其保留,並由醫管局基本員工營運。曾有一些時候,我想它可能只有幾十或十名病人,因當時並無本地個案,只有一些輸入個案,但它現時就發揮一個很好的作用。應急醫院就是當有事情發生時用作應急。尤其是有一些誤會,曾有一篇報道指因要興建應急醫院,影響薛局長負責的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並不正確,因那幅土地很大,達87公頃,現時興建應急醫院的部分在東面,但首期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在西面,近落馬洲那邊,因此沒受影響,大樓正在興建,所以必須作此澄清。
接下來的提問是若疫情再受控、個案下跌,須進入社區隔離設施的感染人士越來越少,如何處理這些社區隔離設施?目前來說,社區隔離設施(community isolation facility)有幾大類:第一類是中央在六幅土地上援建的,包括元朗潭尾、青衣等,有5 000多個單位、20 000張床;第二類是我們的竹篙灣和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第三類是我們早期租用的酒店;第四類是徵用兩條公共屋邨的三座樓宇和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一共四類。竹篙灣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們為今年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六生,將整個竹篙灣大致騰空,配合他們開考時,如有受感染或屬緊密接觸者的應考學生,就可進入竹篙灣,作為一個特別試場;現時不知道有多少學生要使用,但我們都會將整個或絕大部分的竹篙灣,作為支持同學考試的地方。第二是酒店方面,我們都陸續騰空一些出來作為檢疫酒店,因四月一日後,因我們解除「禁飛令」而從有關海外國家回來的香港居民增多了,所以它們變回檢疫酒店;亦有一些酒店改變用途,成為醫院管理局和安老院舍員工的閉環酒店,他們不想回家以免感染家人,所以下班後入住我們提供的酒店。最後一類是兩個公共屋邨的三座樓宇和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約6 000個單位,我跟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正在商量,隨疫情漸趨穩定,尤其是觀察四月八日、九日、十日每天的快速抗原測試呈報個案後,如果並無衍生大量確診人士須接受隔離,我們會優先將這些公屋或過渡性房屋的資源交回居民,因這些都是目前已輪候公屋一段很長時間和居住環境比較惡劣的居民,亦需特區政府關心,因此我們不會長時間佔用這些房屋資源。希望下周初,觀察四月八日、九日、十日快速抗原測試呈報個案對這些社區隔離設施的影響後,可決定何時盡早歸還這些房屋單位給已獲分配或即將獲分配入住單位的市民,讓他們可盡早上樓。
記者:有四條問題。第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資審會)的官守成員現在只剩下兩位,之前說過會任命多一位主要官員,何時會任命呢?特首選舉的提名期已經開始了一個星期,李家超已經宣布會參選,現在資審會主席的職位仍懸空的時候,會不會來不及確認候選人的資格呢?之後頂替政務司司長的官員會不會兼任主席這個職位呢?第二條問題是,剛剛有記者問到全民快速測試的反應是怎樣,想請問政府用甚麼準則評估這個措施的效度,有沒有預計有多少人在這三日透過快速測試平台呈報陽性個案,有沒有界定多了多少個個案才算有效呢?第三條問題是,現時網絡上出現很多消費券套現的貼文,我們都發現有這樣的情況,想請問當局會否打擊或巡查這類消費券套現的個案?第四,有些報章報道衞生署更改了院舍外展醫生的指引,如果醫生判斷長者接種疫苗有最佳利益就不須確認他們有沒有監護人,就可以幫他們接種疫苗,想請問院舍是否有機會在完全不通知院友家人的情況下就可以幫他們接種疫苗?如果接種疫苗後有嚴重副作用的話是會追究醫生還是政府呢?謝謝。
行政長官:四個問題,涉及非常不同的範疇。第一,有關資格審查委員會,我早前說過,隨着李家超辭任政務司司長和早前徐英偉辭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剩下兩位官方成員,亦沒有主席,所以我會再次委任,而委任的人選都一定會是按《基本法》第四十八條第五款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主要官員,但今日未能夠公布,我相信下星期會公布委任哪一位官員作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主席,而主席不須是政務司司長,法律也沒有這樣的要求。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一直到四月十六日,而香港選舉法例要求在四月二十三日有已獲核准的候選人,我完全有信心資格審查委員會會在這些日子前成立和開會,以確認候選人的候選資格。
第二個問題是快速檢測的反應。希望全港市民自願在四月八、九、十日進行快速抗原檢測的目的非常清楚:一方面讓政府更好掌握現在社會整體的感染情況;另一方面讓已受感染但沒有病徵的市民可以盡早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從而注重個人衞生,不要傳播病毒,亦讓政府可以為他提供適切的家居支援、隔離和治療服務。我當然希望越多人參加越好,但由於是自願性,而且絕大部分是陰性結果亦不須呈報,所以根本沒有辦法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參與自願檢測,我們亦不會特別用方法去尋求這個數字。我知道有些傳媒在街上或者打電話訪問,或者在某一些群組訪問,但都不是一個很科學化的做法。事實上訪問完之後都不是很有作用,我們其實只需要更多人參與。更多人參與的好處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掌握感染情況,就如一張相片,如果是一張即影即有的相片,相片會漂亮、完整很多,亦讓更多已受感染但沒有病徵的人能夠更早被識別出來。我掌握的數字是四月八日進行了即日檢測的數字,但因為市民可在24小時內呈報,所以今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公布快速抗原測試成功呈報的陽性個案,未必完全反映在四月八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的市民而呈陽性的整體結果,因為市民可於24小時內呈報。但是只要讓我們看到一直下降的趨勢,又或者是上升,即通過這個行動有更多人被我們識別出來,對我剛才所說的兩個目的,都有積極的作用,但當然要作用越大,就要靠越多人參加。
第三個問題恕我沒有辦法很權威地回答。領取消費券後在網上進行某一種形式的交易或者套現是否違法,請你向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查詢。
第四個問題的工作經我們的核心小組詳細討論,因為院舍長者的接種比率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第五波疫情傷害得最多的正是院舍的長者,超過一半離世的長者都來自安老院舍。儘管去年開始我們已不斷呼籲、安排、催促,提升院舍長者的接種率,從而減低對他們的傷害,都不是很成功,但都要進行,也不應放棄,因為疫情的第六波會來、第七波會來,所以一定要爭取、爭分奪秒地在院舍多為長者接種疫苗。按聶德權局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昨天說,現在於院舍內有60%院友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我們在這個月亦會再次派外展隊出動,到這些院舍探訪兩次,目的是為可以接種第二劑疫苗的長者接種,以及為那些早前因為確診了而未能接種、康復後已過了一定時間距離並可以接種的院友接種。但你都聽到有一個很少的百分比的院友——我希望現在是少於5%——其家人書面反對為在院舍的長者親人接種疫苗,但我們在核心小組研究了,認為就家人反對和醫生專業判斷對病人的最佳利益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的看法。醫生是救急扶危的,醫生在其誓言也有要act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patient的說法,所以醫生當探訪了一個院舍長者後,認為沒有醫療原因使其不能接種疫苗,就一定會幫他接種,令院友日後即使感染都不易患重症、死亡,這是我認為醫生按其專業必須做的事。所以如果長者不是真的有一名法律上的監護人書面反對,我們就認為醫生的判斷應更受重視,從而為該長者接種疫苗。這不是改變了政策,而是釐清了一些考慮讓所有醫生可以有所遵從,不用個別醫生有一個做法,而另一個醫生的判斷又不是這樣,政府亦沒有甚麼看法,此對醫生不太公道,所以衞生署給予外展醫生的指引都是這樣討論出來。我認為醫生每天醫治病人都有一些風險,例如病人在其診治下出現了情況,所以我覺得無需擔心,尤其是他們今次參與的是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如果你有留意,我們在《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已為醫生作出了全面保障,因為疫苗都由我們提供,整個計劃都是政府的計劃,但我不覺得我們應該重點討論所謂誰人負責,即是liability issue;我們應該說的是保護長者的議題,希望更多家人、市民、院舍的營運者都歡迎我們的外展醫療隊伍到他們的院舍,為可以接種疫苗的老人家接種。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完-
網上廣播